三重溪化石出土區
菜寮溪化石出土區是陸相脊椎動物化石出土的重鎮,新化丘陵椎脊動物化石,大多能在菜寮溪的三重溪河床(或臭屈河床)中找到,除了左鎮人的頭骨和牙齒化石在此被拾獲外,特別是早坂中國犀的出土,更成為重要事件。
1971年,化石愛好者潘常武先生從兩名學生的手上拿到犀牛牙齒,循線找到了犀牛化石在臭屈的露頭,經由臺日學者與臺灣省立博物館團隊的合作,完成挖掘出土的工作,為紀念日治時期在臺北帝大地質學教室任教的早坂一郎,將中國犀牛化石命名為「早坂中國犀牛亞種」,後經兩次組裝,以印度犀為參考,終於復原成如今日的面貌。早坂中國犀生存在約距今90萬年前到45萬年前的帶刺雜林相環境中,死後被埋在菜寮溪三重溪露頭。該地層為二重溪層,以棕黃色砂岩和厚層灰色砂質泥岩交替,具有豐富的海相化石與半淡水相化石,顯示當時為淺灘的濱海相沉積環境。「左鎮動物群」的動物化石,多在溪床被發現,甚少直接從地層露頭中被採集,此次出土的早坂中國犀為原地埋藏,出土化石的完整度高達4成,是截至目前為止,臺灣脊椎動物化石發掘紀錄中,動員組織最具規模的一次發掘活動。